“搬家不如搬石头!”村中王廷章老人的这句话很快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。1990年12月3日,木者村王廷位、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的石旮旯里炸石头建台地,炸响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要粮的第一炮。
荒山石漠变果园
向石旮旯要地要粮
干才有希望
(本报记者 张勇)
“在西畴,许多发展项目都是群众主动先干起来,再倒逼政府去扶持,从木者村等地群众炸石造地修路,到江龙村等地种植经济林果致富,再到全县绿色产业发展,无不体现这种不等不靠的精神。”西畴县县委书记蒋俊感慨地说。
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石砌台地,记录了西畴人不屈不挠与“石魔”鏖战28年的“西畴精神”,而从石缝中长出的森林和果园,描述了西畴人变荒山石漠为绿水青山、金山银山的新传奇。
【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】
“1990年以前,上海大众搬家公司,我们村地里大半是石头,粮食收成低不够吃,村民每年都提着口袋去外村借粮,一些村民准备搬走。”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党总支书记刘登荣说起当年往事,仍有些心惊。
“2004年以来,村党员干部主动带动村民种橘子,现有460亩中有200多亩挂果,年销售收入不低于70万元,橘子多数出口,前年全村就脱了贫。”魏有权说。
20多年来,西畴县建成“三保台地”10多万亩。通过在石头缝里“抠”耕地、石漠化治理等措施,全县以人均不足0.8亩的耕地养活了26万人口,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。
“现在炸碎的石头有两米厚,全部要挖走再铺上土。现在挖台地不再靠村民人力挖掘了,都由工程队机械施工,2018年春耕前要全部完工。”施工负责人夏世发说,这个工程是西畴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之一,297万元投资来自中央专项资金。在新修台地旁,还有一些20多年前村民们靠人力修建的台地,石埂不整齐土壤也贫瘠。玉屏山村小组村民王汝荣高兴地说:“我们早就盼着修台地了!新台地产值至少翻一倍。”
“现在全县的发展思路就是保护青山绿水,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,发展10万亩经济林果,打造100个‘一村一品’。”蒋俊介绍。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,全县新增生态绿地98594亩,森林覆盖率从25.5%提高到53.3%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0元增加到7930元,贫困人口发生率从91%下降至3%以下。
木者村炸石造地解决温饱的经验在西畴火了起来,县委县政府出台补助政策鼓励全县乡村群众进行中低产田改造。
1991年起,木者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们义务投工投劳修公路。至2000年,全村27个村小组全部修通公路。20多年来,西畴修乡村道路3000多公里,乡村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。如今这里已是峰峦叠翠,橘子飘香,四通八达。
近日,蚌谷乡程家坡村玉屏山正在开发400亩台地,部分台地已经铺满了红色的沃土。这些土壤是从石头下面翻出来,或是从外地拉来的。施工人员手持空压机正在大石头上钻炮眼,挖掘机正用巨大的铁铲清除炸石形成的碎石。
“西畴精神的核心是等不是办法、干才有希望,其要义是不等不靠不懈怠,核心是苦干实干加油干,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动缩影,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精神动力。”党的十九大代表、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说。
石头缝里“抠”耕地
沿着山林间盘旋的水泥路,来到山洼中的兴街镇江龙村,村边溪水潺潺,村内青瓦白墙。“20多年前我们村四面光山石头,路不通。后来我们修了路,栽了树,村边龙潭有水了,现在又靠果园富起来。”江龙村党支部书记魏有权讲述了历史的变迁。
喀斯特山区占75.4%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,是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被地质专家称为“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”。